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栏目导航

书香校园

首页 > 书香校园 > 正文

唯有读书不能辜负

时间:2019-05-17 17:00:37   作者:刘成福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  点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生活,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是不一样的。曾经沉迷于以情节取胜的历史和武侠小说,后来读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许多名作之后,开始神往于文坛偶像的奇闻轶事,大学期间又对各种文艺理论上的真知灼见赞叹不已,以至于反复品读,细细咀嚼,不忍释卷。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边在学习中阅读文坛新作,一边在阅读推广中回味陈年佳酿,不禁感慨:惟读书不能辜负啊!
  中学时代,除了一大堆中学生必读名著以及当时比较流行的以金庸武侠为代表小说读了很多,限于条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只读了《平凡的世界》《东方》《李自成》《冬天里的春天》《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其它很多作品只有名目,而无从致书以观。工作以后,有一时曾订阅了长篇小说选刊,读了其中的好几部优秀作品,如《河套平原》《遍地月光》《春尽江南》《生命册》《生命树》等,不久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之一)和《生命册》赫然在列,欣喜之余,开始热衷于收藏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于是书架上摆了一排排红色平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奖作品,也就在工作之余相继读完了《尘埃落定》《历史的天空》《芙蓉镇》《钟鼓楼》《一句顶一万句》等,之前读过的又拿出来重温了一遍。这一短暂的读书经历让我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像学生时代那样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书了。也许是工作的繁忙吧,也许是沉于冗杂的生活太久了吧,总之,这些都不能成为我放下读书的理由。于是在工作日的晚上,一个人在单位的宿舍;在周末节假日的闲暇,午饭过后的阳光里,再次走进书中的世界。首先对四大名著和《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这些曾经看得很熟的古典小说来了一次重温,又读了柏杨的《中国人事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作品,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史记》,也选取了其中的很多精彩篇目出来反复品读。在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再次深入研读。中文作品之外,《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追风筝的人》《海底两万里》(教学需要),也来了一次重温。出于职业需要,教育教学论著也必不可少,于是案头上有了《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法》《班主任工作漫谈》。近来由于校园读书节活动的开展,于是搬出了《诗经》《论语》《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在全面浏览的的基础上又精选了《经典诵读48首(必背)》(自编),《古诗十九首(选背)》,下发给学生作为课外背诵材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很多经典的论述,再次被搬出来,有的出现在对书本内容的批注上,有的则会出现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多年之后,再读这些曾经自以为颇有领悟的作品,才发现当初不过是略窥其门径,其中的微言大义算而今才能有所领悟。或许,再过若干年,历尽人生的风雨沧桑后,再读这些作品,又会有别样的感受吧!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用这一段话来概括读书的所悟所得再恰当不过了吧,只是于我而言,目前只能是略窥其门径,算是处在第一层“望”的境界吧!能不能进入到第二境界,以至于突破第三层境界,只能凭悟性和机缘了。